别把演唱会做成“文化奢侈品”
来源:文汇     时间:2023-08-24 07:27:02


(相关资料图)

最近的演唱会市场,热是真的热:大城市的演出场馆频频 " 爆单 "、知名歌手的全国巡演几乎是站站 " 秒杀 "、" 为一场演唱会赴一座城 " 成为年轻人的旅游新风尚……最近的演唱会市场,乱也是有点乱:前有黄牛倒卖周杰伦演唱会两张连座票叫出 15 万 " 天价 ",后有蔡依林演唱会价值千元的座位 " 只闻其声不见其人 ";TFBoys 演唱会粉丝引发的安保秩序讨论尚未褪去,上周李宗盛演唱会又牵出高清录拍的新问题……好好看一场演唱会,似乎正成为普通人难以企及的 " 文化奢侈品 "。

当前的演唱会乱象,首先就是票务乱。且不谈违规倒卖的溢价,部分演唱会本身的定价,也已经到了令人瞠目的境地。就拿李宗盛的演唱会来说,舞台内场区,不论远近左右,一律叫价 2580 元,而最便宜的 " 山顶票 " 也卖到了 680 元,对比他八九年前的演唱会翻了近一番,难怪被网友吐槽为 " 情怀通货膨胀 "。已经突破行业天花板的票面价,再经黄牛倒卖,更是动辄过万。

其次是无底线超售。之所以说是 " 奢侈品 ",不仅在于票价高企,更在于要获得一次酣畅的观演体验,成为需要运气的奢求。眼下,大量视线遮挡区域的座位票流入市场,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,以数百甚至上千元高价买入,本就是为一睹偶像真容而购票的观众,到了现场才发现只能 " 望柱兴叹 "" 对墙神伤 "。以往,这类视线遮挡区域是不予售卖的。而如今过热的市场令主办方失却了诚信,伤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。面对此类消费者维权,不管是 " 视线可能被遮挡 " 的购前提醒,还是 " 下一场优惠 " 的事后补偿,主办方给出的解决方案都不尽如人意。

此外,作为大型线下活动,安保失序也往往会造成所在地区的安全隐患与交通拥堵。如何有序疏导,考验着主办方与城市管理的协力。而面对粉丝高清录拍等涉嫌侵权的行为,又需要消费者的自觉与视频平台的约束……

不可否认,这 " 一时的乱 " 与 " 一时的热 " 相伴相生。作为体验式消费,演唱会现场所能传递的音乐感染力与视听震撼无可取代,叠加过去三年被压抑的线下娱乐需求,因而在今年产生空前规模。另一方面,作为音乐产业的核心层,在唱片销售未能全面复兴的当下,演唱会仍是歌手音乐人收入的重要来源。而更具积极意义的是,在一线城市演唱会市场趋于饱和的背景下,演唱会资源进一步向二三线城市溢出,催生一批因演唱会而兴的文化旅游新城,以演唱会消费提振地方经济。以海口为例,周杰伦在该地举办的四场演唱会共吸引超过 15 万人次,相关的 " 演唱会经济 " 旅游收入可达 9.76 亿元。

在当前演唱会市场供不应求的背景下,部分乱象确实无法完全杜绝。可是,如果要让 " 一时的热 " 延续为长久的文化消费内生力、稳定的城市经济新动能,那么就不能允许 " 一时的乱 " 肆意滋生、无序蔓延,任由 " 看一场演唱会 " 成为普通人难以触及的 " 文化奢侈品 "。孰不知,高涨的消费热情终究会趋于理性,可在此过程中被迅速消耗的信任,却需要花更长的时间去重建。不管是演唱会主办方,还是场地承办方、销售平台,乃至新兴演唱会热门城市,都应该珍惜这份热情,主动向前一步完善和规范市场,而不是满足于 " 票卖光、人坐满 " 的热闹,无视不法分子搅乱市场秩序、违规行为破坏产业生态。就拿遏制黄牛这一票务市场的老大难来说,部分平台给出 " 强实名制 "" 不可转让 " 的 " 一刀切 " 方案,看似拦住了一部分黄牛,可相应 " 退票 " 路径也更为繁琐,抬高违规违法成本的同时,也给消费者设了卡。

要知道,重返沸腾现场的美好,便是那人与人久别重逢的欢欣。而这份欢欣,不该是把大众排除在外望而兴叹的 " 奢侈品 "。

作者:黄启哲

编辑:傅璐

* 文汇独家稿件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
标签:

广告

X 关闭

广告

X 关闭